1955年1月14日到15日,中央军委连开了两天的会议,具体讨论了授予元帅、大将和上将军衔的人选研究。
经过讨论最终得出结论,授予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元帅军衔,元帅军衔分为两级,元帅和大元帅。
而这个大元帅的人选,自然就是毛主席,然而毛主席在得到这个消息后,却坚定地表示:“我不当那个大元帅!”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授衔
1950年7月4日,在中央军委会议上,时任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的罗荣桓做了一个讲话,表示总干部管理部准备进行授衔。
展开剩余90%同年9月,朱老总也在会议上明确提出,必须要建立军衔制度,争取第二年在服装上把军阶标出来。
事实上这不是中央军委第一次讨论军衔的问题,早在1948年淮海战役尚未开打时,军委就已经提出了一个问题。
即作战中各部因为没有明确的军衔划分,出现过一些互相扯皮的现象,在上级没有明确指挥官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而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我军其实也陆续经历过几次授衔,国共第二次合作后,我军被国府改编,一些主要指挥官就曾被国府授衔。
但是在军衔评定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麻烦,首先,国府仅仅给八路军方面评定了军衔,中间还有一个趣事。
八路军驻蒋管区办事处工作人员王安娜成为了第一个获得我军少校军衔的外国女性,此人为德国共产主义者,来我国帮助我党革命。
1942年4月24日,由于国府既不给我军提供武器装备,也不发军饷,所以我党从实际出发,决定暂停军队定衔工作。
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我国东北,为了方便中苏两军行动。9月16日,中央军委以军委主席毛主席的名义,授予彭真、陈云、叶季壮中将军衔。
之后授予伍修权少将军衔,授予段子俊、莫春上校军衔,并用中俄双语写了任命书,不过这只是一次临时性的授衔。
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签署“停战协定”,双方承诺共建和平国家,不久后有规定了改编两军的内容。
2月24日,中央发布指示,强调我军各干部要执行校尉的正规军衔制度,军长及政委为上将、副军长及副政委、参谋长为中将,以此类推。
在这一时期,如解放军驻沈阳代表饶漱石等就被授予中将军衔,许光达和韦国清等人也被临时性的授予少将军衔。
内战爆发后,这些人的军衔,也很自然的被自动取消了。
但是实行军衔制度,却是一支军队走向现代化,正规化的必经之路,也是世界各国军队的通行惯例。
彭老总在朝鲜战争期间就曾经表示过:“规定职务识别,在目前的战斗中已感必要。”
彭老总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也是因为人家朝鲜人民军就有军衔,志愿军却没有,在确定指挥关系上就非常麻烦。
在后续和美军的谈判中,因为军衔需要讲究对等,也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因为这一系列的原因,也就有了1955年的大授衔,然而在这次的授衔过程中,也并非所有指挥过军队的人都得到了军衔。
比如毛主席这位战神,他就没有军衔……
拒绝军衔
1953年2月17日,中央军委建立了“军衔实施委员会”,聂荣臻为主任,黄克诚、萧华为副主任。
而在1955年1月14日和15日两天,中央军委还开了一次特别会议,讨论议题只有一个,就是元帅军衔的问题。
其中确定将会授予毛主席大元帅的军衔,但是毛主席本人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却执意拒绝了这一军衔。
随后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各位民主人士也认为,毛主席作为解放军的缔造者,指挥过那么多的重大战役,理应获得大元帅的军衔。
会议的主持者清楚毛主席的态度,便说还是不下结论比较好,一位留着长胡子的民主人士则表示:“我们人大做了决定,他有什么办法?”
主持者笑着说:“人大可以做决定,但是他是国家主席,要他签署命令才行啊!”
那位民主人士又表示:“人大做了决定,国家主席就得签署命令!”
争论一番后,主持者只好说:“你们不是能够经常见到毛主席吗?你们当面去说服他,争取他的同意,我们这次先不做决定。”
不久后,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陈云等人参加会议,陈毅、彭真、聂荣臻等人列席会议。
会议的议题之一就是元帅授衔问题,毛主席说道:“你们搞评衔,是件很大的工作,也是件很不好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多不方便呀!”
这段话其实也表达了毛主席的态度,随后毛主席又问当时的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你也在部队搞过,你也应该评元帅。”
对方摆摆手说道:“我早就不搞了,我就不要评了。”
毛主席接着又问周总理:“你的元帅还要不要评啊?”
周总理也笑着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
因为这些人的表率,中央最后决定,已经到地方工作的原部队干部,原则上时不授予现役军衔的。
但是考虑到历史情况和现实需要,陈毅、李先念、邓子恢、张鼎丞等一些人其实是可以授衔也可以不授衔。
毛主席在一一问过这些人的意见后表示:“依我看啊,现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评军衔为好!”
但是最后,陈毅还是被授予了元帅军衔,因为这是周总理的意见:“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装。”
而且,他还说:“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原也有元帅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帅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除此之外,罗荣桓和叶剑英在得知自己要获得元帅军衔后,第一反应都是不要。
罗荣桓给主席写信说:“我参加革命时间比较短,对革命的贡献也很小,给我元帅军衔受之有愧,我恳请不要给我元帅军衔。”
叶剑英当时在外地,也写信称:“我诚恳请求,我最多摆在大将的军衔上,这是历史的定评。”
许光达也写信,要求不当大将,给个上将足矣,但是也有一些老同志,觉得授衔就是论功行赏,对自己的军衔有些不满。
毛主席就收到过一些这种信,也不由得感叹道:“男儿有泪不轻谈,只因未到授衔时。”
参考资料
《1955年首次授衔的前前后后》 胡遵远 张应松
《授衔“风波”》 边季言
参考资料
《1955年首次授衔的前前后后》 胡遵远 张应松
《授衔“风波”》 边季言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加杠杆炒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