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纸早已泛黄,却仍能触到烽火的温度——这一组抗战时期的老照片,将1931至1945年间的山河与人心,牢牢定格在银盐影像里。
1944年,八路军战士们齐聚一堂,地面整齐摆放着一排从日军手中缴获的九二式重机。
这款机枪是日军的主要重型武器,口径7.7毫米,子弹具备出色的反装甲能力,理论射速高达每分钟450发。在当时,我军尚无法自行生产此类重武器,便以敌之矛攻敌之盾。战场上,面对九二式重机枪的猛烈火力,日军往往难以招架,损失惨重。
展开剩余82%1944年,八路军战士与民兵们围聚在简陋的操作场地,或是低矮的土屋角落,或是露天的石板台边,神情专注地投身于地雷制作。有人小心翼翼地将黑色火药舀入雷壳,指尖动作轻柔却透着坚定;有人俯身调试引信,眉头微蹙,目光紧紧锁在手中的物件上,生怕分毫差错影响武器威力。
这些雷壳并非制式装备,多数是用金属翻铸而成,边缘还带着手工打造的粗糙痕迹;条件更艰苦时,大家便就地取材——农户家中的陶罐、盛放杂物的瓦坛、废弃的铁盒,经过简单改造,都成了能给敌人致命一击的抗敌利器。
1942年的北京,宣武门城楼依旧巍然耸立,飞檐翘角、层楼叠榭,承载着古都的厚重历史。然而,在日军占领的阴霾笼罩下,这座城楼已失去往日的庄严与安宁。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召集的大批青年男女,组成所谓“铁路警察队伍”,正在宣武门附近进行演习训练。
镜头里,他们身着统一制服,队列整齐。部分人员手持长枪,做出持枪的姿态,年轻的面庞上,有的透着对未知的茫然,有的似乎带着被裹挟的无奈,神情复杂难辨。他们表面上是在进行训练,营造出维持社会秩序的假象,可实际上,更多是为了防范抗日力量的突袭,成为日军巩固殖民统治、镇压反抗的工具,宣武门的古老身影,也因此被这段屈辱的历史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5年11月的上海码头,展现了大批日军等待遣返的场景。
画面中,日军士兵身着军装,有的佩戴标识袖章,部分人员围绕着物资或伤员,周围堆放着行李等物品,场面既显杂乱,又透着一种“即将离开”的秩序感。彼时抗日战争已取得胜利,曾经的侵略者褪去了战争中的嚣张气焰,在码头等待被遣返回国。
这张由日本朝日新闻社发行的照片,展现的是带有伪政府宣传标语的场景。
画面中,一条街道旁矗立着一座高塔,塔身上醒目的标语写着“百姓困苦国家焦土在国民党的抗日”,充满对国民党抗日的恶意歪曲与污蔑。几名日军士兵正走在街道上,他们身着军装,姿态嚣张。
1937年8月1日,北平沦陷后日军把守广安门。
古老的广安门城台,砖石在岁月与战火的浸染下,透着斑驳与沧桑。巨大的拱形城门洞内,厚重的城门带有密集的门钉,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感,却也因日军的占据而蒙上屈辱的阴影。城门附近,身着军装的日军士兵或站立或走动,姿态间透着侵略后的蛮横与控制欲,还有一些人员在周围活动,整个场景弥漫着压抑、沉重的氛围。
这张照片呈现的是重庆遭受日本轰炸机袭击后,蒋介石搀扶着宋美龄走出防空洞的场景。
画面中,略显破旧的防空洞门口周围,草木荒芜,蒋介石身着军装,手持拐杖,姿态沉稳地搀扶着身旁的宋美龄;宋美龄衣着雅致,二人相伴从防空洞门口走出。
1937年11月12日,从杭州湾登陆迅速北进的日军在上海青浦白鹤镇附近休息。画面中,大批日军士兵身着军装、背着行囊,或坐或卧在河岸的稻草上,姿态疲惫却仍保持着武装状态。
背景里,横跨大盈江的绵葛桥(单孔石拱桥)静静矗立,桥上有零星人影,河两岸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白墙黛瓦与水系交织,水面上还泊着小船,整体呈现出战时江南水乡的沧桑与静谧,日军的入侵则打破了这份宁静,凸显出战争对这片土地的冲击。
发布于:四川省加杠杆炒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